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
德育管理
分享

学做生涯导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7-12-25 浏览:624
字号:

张平原

2017年12月16、17日我有幸到成都参加了由中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和北京百师联盟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研讨会,研讨会的题目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全国中小学未来班级建设及骨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大型研讨会”。在这期间聆听了三位老师的精彩讲解:《导师制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的制衡之道》、《班级主题活动开发与应用》。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做学生的生涯导师的重要性、班级主题活动开发与应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的影响;意识到制衡是班级自主化管理的灵魂;初步掌握了一些导师影响学生的手段、班级管理制衡的方法;粗浅认识了MBTI、霍兰德、焦点、教练等生涯工具。我强烈意识到做一个生涯导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对于培训题目的理解

本次培训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以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为目的。为此,我认为有必要详尽地理解“核心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素语,利用网络我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查找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抓手。

中小学生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呢?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有课程、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生学习经

验的总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科课堂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渠道。

(二)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1.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确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或岗位,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效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取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

2.对中小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如果孩子能在中小学期间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明确自己以后想要从事的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社会实践进行一些探索,那么他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随波逐流,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他们就会明白,学习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考大学,而是为了今后有一个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的工作,为自己将来的幸福生活积聚能量,创造条件。学生一旦找到自己的方向,就找到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尽早对人生进行规划,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增强学习动力,构建能力结构。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要求是什么?尽管每个人对此看法不一,但大都在寻找个人需求的满足,以达到安身立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中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意义深远。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知识的认识,我意识到本次研讨会的精髓或许就是研讨教师(班主任)如何成为学生的生涯导师,指导学生规划人生,为将来从事职业而奠定坚实的基础,获得幸福的人生。

二、要做学生的生涯导师

    生涯导师是学生的管理者、平等对话者、学习指导者、心理辅导者,也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班主任往往关注学生的当下较多,而生涯导师主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其终极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我是谁?我要到哪去?我如何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问自己的问题。当我们拥有这样的意识的同时,也就开始懂得了如何规划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预则立,不预则废”。凡是成大事者,一定是心中有目标之人。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有许多职业生涯的精辟见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旨在人生追求,“据于德”重在德行修养,“依于仁”绝不背离人生正途,“游于艺”优游自在,涵泳六艺之中。孔子的这四句话揭示出职业生涯就是以终为始的人性之旅。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一开始就讲了一个“鲲化为鹏”的故事,揭示了生涯发展的四个阶段:待风、乘风、背风和弃风。待风是指鲲从小鱼变成大鱼后,要想变成大鹏飞走,它还必须等待一样东西才能起飞,那就是风。乘风是指理想的大风来了额,鲲必须全力一搏,趁风的运动、海的运动飞起来,与风融为一体,御风而行。背风是指乘风之后,鹏在风中不能妄为,不得不受放的控制,等到自己力大无比完全可以脱离风的控制时,于是它一个侧身,借风的弹力飞到了风的上面。所以鹏飞九万里,那厚积的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没有阻碍。弃风后,鹏才是鹏,飞才是飞,一切自由自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从鲲到鹏是指个体的成长,风就是个体所处的环境。其实,生涯设计就是实现个人与所处环境双赢的过程。

    我国目前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地域来看,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部分普通高中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其他很多地方的高中还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课。在普遍追求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取向对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家长、老师都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据数据统计,开设有职业生涯指导课的学校里,高中生对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并不高,对于学校提供的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学生表示非常满意,表示满意的学生也只有10%,不太满意的学生占大部分,完全不满意的学生占12%。对于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32.8%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表示完全不满意的学生达到了67.2%。部分学生表示渴望了解学校外面的真实世界和社会现状。在“谁是对你的生涯规划影响最大的人”这一调查问题的答案中,53%的学生选择了家长,39%的学生选择老师,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父母和老师是影响高中生生涯规划最重要的因素。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并不乐观。

我国目前还尚未将生涯发展教育系统地纳入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之中。

作为老师如果我们能利用闲暇去学习生涯规划的知识,未雨绸缪,利用所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涯规划,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习动力、构建能力结构等是大有裨益的。

Copyright©2023德阳外国语学校|备案号:蜀ICP备14026892号-2|技术支持:天健世纪